集圆又称十圆、老十圆,相传1850年浙江余姚县张圣林发现,为春兰梅瓣极品,旧称春兰四大天王之一。
《兰蕙同心录》的作者许霁楼先生曾为春兰老十圆写了“月样团栾花样娇,金钱争买暗魂销;如何鱼目珠同混,铜雀春深有二乔”的诗句。它形象的比喻了老十圆盛开时如同圆月,其花形花色之美,简直似三国时的绝代佳人二乔。
话说清朝道光后期,大运河乃是南北交通的枢纽。它的苏杭段两岸田畴接天,宽阔的水面上千帆竟流,但到横穿嘉兴段时,所有船只非得先拉下风帆,拔倒桅杆,才能穿过低矮的“端平”和“北鲤”二桥。桥前的那个“落帆亭”正是因此而得名。
在落帆亭后面,有座庙宇叫“修扩寺”,每天早晚,那些过往船上的艄公,老远就能听到噹、噹悠远而深沉的钟声,久而久之,这落帆亭和修扩寺,成了过往船只的里程碑。一天上午,有只大木船突然停在落帆亭边,船舱里走出个须发斑白、瘦个子的云游和尚,蹬的一下跳到岸上,他抬头注视黄色围墙正中大门上“修扩宝刹”四个大字,徒步跨进门槛,见到寺里的和尚赶紧双手合十,顺口念句“阿弥陀佛“,即从他那只黄色朝山袋里摸出度碟,当家和尚看过后,便在寺里吃住下来。每天除了跟僧众一起念佛诵经外,在空余时间去寺后菜园里劳动,没过上几天就跟寺里的众憎混熟,关系也很融治,可是云游和尚非属本寺,时日不能多待,几天之后他终于辞别了修扩寺。
光阴似箭、日月如梭。一年又匆匆而过。第二年的早春二月,运河边的苇芽子才露出水面。一天,那位云游和尚突然又来到修扩寺,他左手拎着一扎兰草,右手提着只装满黄土的布袋,在寺内寻找起可以种花的盆钵来,然后一口气把所带的那扎兰草—一地上了盆,摆放在菜园里养植。由于环境适宜,不上一个月工夫,其中不少盆兰花就竞相吐芳。和尚们见了满心喜欢,他们闻闻这盆花,又闻闻那盆花,嘴里一个劲地说:“香,香,真香。”大家七手八脚把兰花一盆盆地捧到大雄宝殿前石级的左右两边,供爱来寺的信徒和香客们观赏。人常说:“有缘千里来相会。”这兰花一开放,竟引来嘉兴的许多爱兰同好到修扩寺,一位居住在南湖边的杨姓老人与这云游僧更谈得来,渐渐结下了友谊。谈吐中老人知道云游僧的兰花来自四明山。
却说这嘉兴地处浙北杭嘉湖三角洲,是江南富饶的鱼米之乡。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,到了清朝咸丰末期,清军与太平军在这一带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,(历史上称为“三屠嘉兴”)当时老百胜死的死、逃的逃,整个嘉兴城一片凄凉。杨姓老人一家由于早早逃离,才幸免劫难。不久战事平息,老人重归故里,可许多亲朋好友却己丧生,修扩寺也成了废墟一片,只有这落帆亭还是孤单依然,尤使人为之伤感的是那位与自己结下情谊的云游僧,是死是活,下落不明。老人独自徘徊一阵,孤寂地坐在落帆亭下,望着滔滔的运河水黯然泪下。
数天之后,杨姓老人到乡下走访亲戚。半路上,他突然听得笃、笃清晰的木鱼敲击声,接着是一声“南无比阿弥陀佛”。老人细听:好耳熟的声音“啊,是您!”这意外相遇使老人惊喜得一时说不出话来。两人相遇,悲喜交集,云游僧语意探长地说:“劫数阿劫数。我回云游四方无固定住处,只有对您相托了:快去修扩寺救救兰花。”
第二天,杨姓老人就赶到修扩寺去,他面对颓垣断壁,找到养兰的地方,扒开瓦砾,搬走石块,终于见到了兰草,不过它们早部枯萎了,只有一盆尚有绿叶数片,他深情地拣起了这些绿色的残草,携到家里重新栽植。
经过老人精心培育,次年兰花便重发新芽几个,待到同治时,已有大草近十筒,此后便起蕊开花了,老人喜欢不已。更使老人喜欢的是该花复花后多变的花品:同盆草中会开梅瓣花,会开梅型水汕瓣花,还会开杏仁瓣花,如此千姿百态,真是难得。老人深情地望着这兰花,又怀念起云游僧。心里想着:云游僧经常手合十字,此花三瓣圆润而呈一字形的平肩膀,加下部的一支花杆,不也是个“十”吗,就给它起个“十圆”的名字吧。
战后的几年里,大批的苏北人,绍兴人、余杭人不断迁徒到嘉兴,使嘉兴城很快恢复生机。咸丰二年春日,余姚兰客张圣林到了嘉兴,打听到杨姓老人在南湖边养兰多年,品种既多又好,他就找到了老人住所。一进屋便见老人家里兰花开得正旺,特别是这一盆三瓣宽阔、着根而结圆的花,即向老人表示,想购买此花。老人却说:“此花不属于我。”张圣林听了这些话,心里一下凉了半截。待耐心听完老人介绍这兰花曲折的往事,才理解老人的心意。当老人知道张圣林来自四明山后,才放心地说:“我已是耄耊之年,愿将这大难不死之花请您带回她的故乡,这是老朽和那位高僧的共同愿望。”张圣林手捧兰花,如获至宝,连连点头表示:“一定、一定。”
张圣林得这兰花后,就把它带到余姚,分赠给几位兰友养植,兰友们在长期的养植过程中,发现十圆这品种开花常有变化,不仅瓣形不一,就连花草都有青杆、红杆之别,后人又叫“集圆”。
有诗赞曰:质如翠集,影似镜圆。春风二月斗芳妍。
供向明窗净几,一笑嫣然。